回收流动性志在防通胀
中国人民银行6月7日宣布,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上调。这将是我国今年以来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央行同时宣布,对于此次准备金率的调整,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央行此次一次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背后,是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的局面没有改变。流动性的充裕程度究竟从哪里体现出来?光大证券研究所分析师黄学军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有两部分。其一,外汇储备的激增。截至4月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高达17566.4亿美元。外汇储备激增的背后,除去FDI和外贸顺差的因素,热钱的加速涌入已经成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动因。其二,公开市场到期释放的流动性也十分可观。数据显示,6月份,公开市场到期释放的资金为4870亿元。
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PPI(工业品价格出厂指数)同比上涨了8.1%,继续创出了三年来新高,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了11.8%,是推高PPI的主要因素。一度回落的国际油价,6月6日再次出现暴涨,必然给国内业已严峻的油价形势带来更大的压力,进而直接推高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再次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无疑是央行营造“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的重要举措。
当前,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特事特办”的金融政策,正使得四川快速形成一个“资金盆地”。但资金如水,“四川盆地”的资金宽松状况,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资金流外溢”。因此,央行必须用灵活的货币政策手段来熨平这种“资金流的外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胀的短期压力。
(《文汇报》2008年6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