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向东
溧水县有个村叫沙塘庵,沙塘庵有位村民叫沈新贵,沈新贵开办了一个粮食加工厂叫新贵米业公司。
沙塘庵绝大多数村民靠种粮为生,沈新贵义卖粮为业。沈新贵今年四十有七,初中文化,1993年至1995年,在大队当过主任,说明有一定工作能力和管理经验。
说到沈新贵卖粮,那是村里远近闻名,无人不知。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沈新贵就开始从事这个行当。不过当时没有粮食经纪人之说,国家对粮食实行的是统购统销政策,私自收粮卖粮是件犯忌的事,弄不好要给抓起来当做投机倒把来处理。
沈新贵胆子也真够大的,别人不敢干的事他干。每回他到乡亲家收购粮食,都是乘黑灯瞎火或天蒙蒙亮,像“鬼子悄悄进村庄”。乡亲们看他出得价比公家高,都很配合,愿意把粮食卖给他,沈新贵租了辆车子乘天亮前把粮食运进城,赚个百而八十的差价。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当地粮食部门得知沈新贵卖粮的事,蹲点守候,“抓现行”,沈新贵看苗头不对,采用“敌追我跑,敌疲我打”的战术,常使蹲点守候的人空手而归。偶尔抓到了,沈新贵装孬,说家里人多,粮食不够吃,买点补用。审问的人,看他私购粮食只有几麻袋,够不上“刑律”,只能训斥一番,放人了事……
转眼到了1994年,国家实行粮食开放政策,允许农民多余的粮食上市销售。沈新贵看机会来了,在县城租了一间门面房,专门购销大米,一位他熟悉的干部看他生意做得不错,萌生了投资的念头,问沈新贵想不想办一个粮食加工厂,沈新贵说想,但苦于没有办厂资金。这位干部又问:办厂资金需要多少钱?沈新贵答:大约五万元。沈新贵本以为这位干部问问而已,不料过了几天,这位干部真的带着一叠厚厚的钞票找上门来,问沈新贵五万元连本带息几年能还清?沈新贵看到这么多钱,心里发怵,不加思索地答了一句:大概五年吧。
沈新贵办粮食加工厂的消息不胫而走,乡亲们一个个前来道喜祝贺,说今后卖粮不用再往城里拖,又省心、又省力,还能买个好价钱。沈新贵也笑得合不拢嘴,购设备,建厂房,整天忙得屁颠颠的,还对乡亲夸下海口,你们来多少粮食,我收多少粮食,绝不打白条。他还用了个新名词,叫“产销一条龙”。
更出沈新贵意料的是,经他加工的大米,在县城销售一路攀升,都说米好吃,县城有80%以上的居民吃他的米,此消息也传到了南京城,各路经销商纷纷前来采购,沈新贵加工的米年销量也从几千吨呼呼往上万吨上窜。为防止别人假冒他的米,沈新贵多了一个心眼,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商标,商标取名为“宁贵”。
就在办厂的第二年,沈新贵就连本带息还清了五万元的借款。如今他又翻盖了新厂房,新厂房面积由原来的三千多平方米,扩建到一万多平方米。由于对新农村建设的突出贡献,沈新贵被江苏省经纪人协会评为优秀经纪人。新贵米业公司所加工的大米,被上级有关部门授予“放心粮油”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