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京鸿昌职业介绍所业主 赵鸿昌
南京市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
赵鸿昌,是南京市安德门民工市场南京鸿昌职业介绍所业主,年届55岁,快要进入花甲之年,但他开市场、干事业的雄心未减,为客户服务的信念依然是他的宗旨。他的职业介绍所2004年才开办,当初来此登记找工作的人只认老业主,不认他这个“摆摊户”,一时间他处在尴尬境地。回家后与家人说起此事不免有点焦急。经过几天的反复思考他走进安德门民工市场办公室,与领导协商;到工商所、工商局咨询,把他的实际情况向主管部门反映,同时学习老业主的经验,端正思想。同时他天天看到全国各地的农民兄弟在此聚集想找点事做,便主动与他们谈心,问寒问暖,时间一长大家觉得他为人和善、热情,待人好,就主动与他联系,还介绍同乡同伴一道来,这时他意识到广大农民兄弟想谋求一碗饭,需要他穿针引线,牵线搭桥。 他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每走一步是书写历史的过程。他从事职业介绍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头脑发热,而是看准了才干的。他原来在邮电局工作,退休后从事职业介绍。老赵风里来,雨里去,和路相濡以沫了大半辈子,对路的理解愈发深刻。没有人不走路,没有路不走人,路是线,把遥远的梦想与现实连接起来,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他与路的情结驱使他在有生之年仍然为他人铺路,为他人也为自己修筑理想的路,不图他求。
2003年,他从单位内退回家,告别按时上下班,热闹缤纷的工作环境,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突然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心里非常空虚。在家的日子,他一边苦思冥想以后的路怎么走,一边留心报纸、广播、电视上的信息,看有无与自己爱好相关的职业。经过朋友的介绍他来到安德门民工市场观察了几天,觉得外地人到南京来寻找工作,需要职业介绍,虽然当时民工市场从事职业介绍已有30多户,但他下决心,想把他过去在单位工作的那股劲再发挥出来,为农民兄弟找工作牵线搭桥,这样一来自己有了事做,别人也能在异地他乡有个适当的工作,以维持生计,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主意已定,他就着手开始到工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经过两个月的筹备,在区工商局有关领导和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他的“鸿昌职业介绍所”终于顺利开张了。他因此成了再就业的职业经纪人。尽管门面地处场内繁华热闹区域,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但开张迟,以至于别人门庭若市,他的店内冷冷清清,人们窥视一下掉头就走。本来进来的人就少,加上一些冷言冷语,他由开张时的一腔热血降到了冰点,头一个月一点业务也没谈成。自己工资暂且不说,可每个月的房租费和多种税费难以承受,再这样下去还能撑得住吗?他十分沮丧。亲朋好友劝他说:“老赵,算了,你每月有千把块钱的退休金,还愁日子过不下去?”女儿也说:“爸,要真撑不住关门算了,不然老本都要赔光了。”
在忧郁、惨淡的现实面前,他认真总结自己失败的教训,重新梳理杂乱的心态,认为要有所为,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守株待兔式的经营方式。便主动与客户聊天,沟通,积极应对市场的挑战,改变经营策略,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尔后不久,他做了第一笔生意,让他品尝了苦尽甘来的滋味。
那是一个寒风阵阵,雪花飘飘的下午。突然手机响了,他一看,是山东的一个老朋友打来的。朋友说他家乡来了一帮人,请他为他们介绍工作,问他能否帮忙,他说没问题,叫他来,他把朋友带到民工市场的店铺内,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交易成功了,他心里也像吃了蜜一样甜。有了良好的开端,他的劲头更足了。为了打开局面,他在报纸上登招工广告,还和媒体结为朋友。他利用节假日与亲朋好友相聚的大好时机推荐自己,让大伙帮忙提供信息,力争多些客户。这些举措效果还真不错。第二年,生意就多了,需求的信息也多了,客户源源不断,一时间,他的手机,电话响个不停,生意如芝麻开花,一天比一天红火。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事业发展的越快,对社会越有益,几年来,他向用工单位输送了1.4万余人上岗。从2005年开始,鸿昌职业介绍经营效益显露,真正扭转了以前长期亏损的局面。在安德门职介所,他始终做依法经纪,恪守道德,诚实守信,正当竞争的经纪人。经营时信守“勤”、“诚”二字。“勤”就是手勤、眼勤、嘴勤、耳勤,争取主动才不至于被动;“诚”就是心诚、意诚、言诚、情诚,用心打动人,用优质服务赢得人心。2007年,南京鸿昌职业介绍所荣获市工商局、南京经纪人协会授予的“南京市十佳经纪组织”光荣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