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1至7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2160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比1至6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1至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9672亿元,同比增长21.7%,增速比1至6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6.2个百分点。应该说,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的内需方面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所所长汪同三这样评价我国前7个月的消费投资数据。
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经济发展全局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中央对经济形势变化判断正确,宏观调控决策及时有效;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我国经济抵御风险、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显著增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尽管近来中国经济存在短期波动,但是中国经济在抵御风险、应对不确定因素上有自身的独特优势。首先,中国作为拥有13亿人口、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大国,对国内外的种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比较小的经济体有更强的调整、化解能力。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也有可能比先行者在发展方式选择、重大风险上应对更迅速。
更应该看到,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大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挑战转化为机遇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比如这一轮的通胀压力,主要是国内外生产要素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引起的,是发展阶段、体制转轨和融入全球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的、不可控制的通胀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特定阶段的物价上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作用,如农产品涨价可以使农民增收;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减小收入分配差距。更重要的是,要素成本上升推动的物价上涨,“逼着”企业在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减弱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以技术进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特征的新竞争优势。
【《经济参考报》8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