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美国股市近来剧烈震荡,并于上周全面进入“熊市”,而真正的危机远非“熊市”这般简单。
今年初,美国金融界就曾有人预言次贷危机已接近尾声;而现在,有美国政府撑腰、占据全美房贷市场过半的“两房”相继失守,表明次贷危机步入了更加动荡的阶段。
对中国而言,前三波冲击只导致中国少数金融机构受损,且损失不大。但这新一波冲击却使中国政府的对外投资面临严重威胁。
第四波危机来袭
次贷危机发生一年来,美国市场先后感受到了四次冲击波,每次都标志着危机的恶化。
去年七八月间,第一波危机来袭,与房屋次级贷款相关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美联储被迫进入“降息周期”;第二波发生于去年底、今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金融巨擘陷入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欧美五大央行不得不联手干预;第三波则是今年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资本市场风声鹤唳,迫使美联储紧急向其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点。“两房”危机堪称次贷危机第四波。受其影响,上周“两房”股价皆被“腰斩”,道琼斯指数两年来首次收于11000点以下,标普指数较去年高点降幅超过20%。按华尔街定义,股指从最高峰下跌20%即意为转入“熊市”。目前,道琼斯、纳斯达克以及标普指数皆已“达标”。
其实“两房”本身不发放房贷,但它保证购买房贷证券的投资人能及时收到本金和利息,为房贷市场提供稳定性和流动性。而现在,确保房贷市场稳定的“两房”自身也不稳定了,这对美国以及世界金融体系而言意味着什么?
中国1/4GDP受损?
由于“两房”受美国政府支持,其债务持有人中不少是希望获得稳健投资回报的外国大银行及央行。据美财政部统计,“两房”海外债务约为1.3万亿美元,中国、日本、开曼群岛、卢森堡和比利时是其前五大外国投资方。据美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金融问题专家布拉德·塞策估计,中国共购买了5000亿至6000亿美元的“两房”债券;若加上美国财政部债券中的房贷支持债券,中国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此类资产将“轻松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GDP的1/4”。
塞策认为,中国将蒙受的损失包含多方面:如果“两房”破产,那么中国持有的“两房”债券将大幅缩水,由此引起的金融恐慌还会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中国持有的其他类型美国债券价值也将减少;即使“两房”渡过难关,但基于其股价已一落千丈,其增发股票必然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使得原有投资者权益受损。
而熟悉中国市场的纽约国际集团总裁本杰明·卫却认为,“两房”困境对中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目前,银行资金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占有比重很大,如房价过高导致地产泡沫破裂,银行资产将受到严重威胁,而中国一些地区房价已经下跌;在美国,银行可以通过“两房”转嫁风险,但中国地产市场,一旦出问题,损失只能由银行全权承担。
(《国际先驱导报》2008年7月1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