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透露,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达到2.1亿左右,他们已从农产品生产者“变身”为纯粹的消费者。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0030亿斤,2006年为9949亿斤,与1996年的10091亿斤相当。但这10余年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快速发展,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它们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 从人口数量上看,我国人口的增加拉动了对农产品总量的需求。1996年和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相当,但10年间我国人口净增了9059万,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96年的412公斤下降到2006年的378公斤。 2亿多农民“变身”,增加了中国发展粮食生产“保供给”的难度。尽管部分农民能做到由家人兼顾“农事”,但农业生产的劳动投入减少,势必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产生一定影响。 大量农民的“非农化”,还导致土地利用率低下、农业规模不经济。许多改“饭碗”的农民已经进入城市,有的土地长期撂荒,但他们并不是很乐于流转出土地,土地资源向职业农民集聚还面临重重困难。 2亿多农民“变身”,又是我国多年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民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近年来,工资性收入一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这一巨大群体对工业产品、服务业的消费能力的加速提升,正成为带动内需、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内驱力的一大亮点。这对社会发展来说,是机遇和进步。 2亿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是劳动力资源在市场作用下自由流动的必然结果,它既对我国结构性通胀情况下发展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给形成挑战,又为我国正处于发展黄金时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支持。对中国经济而言,是一种重构。 (《中国改革报》2008年3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