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0%(3月份同比上涨8.3%,环比下降0.7%)。这说明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物价整体上涨的压力并未减轻,防止通货膨胀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实现了高GDP增长和低通胀的“黄金组合”。7年间GDP年均增长9.9%,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增长1.2%。当世人惊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时,通货膨胀的冲击重新袭来,在进入2007年后演变成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的CPI小幅攀升。 虽然我国粮食供给保持总体平衡,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年国内粮食价格将保持上涨压力。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生产要素低价政策。如今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深入,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重估又与美元贬值和全球能源、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相互交织,更加大了通胀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工资成本的上升正在成为物价上涨的又一潜在因素。目前,长期以来工资成本低下导致的国民收入不平衡状况正在得到迅速而有力的纠正。据统计,去年全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4%,均大大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企业人工成本的总水平每提高10%,产品的总成本就会增加3%左右,对物价指数的影响大约有1.5%。 目前的通货膨胀压力,是由国内国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防止物价由过快上涨演变成全面通货膨胀,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从实际情况看,三月份的CPI已比二月份下降了0.4个百分点,这说明,只要我们应对及时、措施得力,防止通货膨胀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金融时报》2008年4月18日)
|